蒙特梭利教育在中国发展的历史

日期:18-01-05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幼儿教育开始借鉴世界幼儿教育多样化的模式。蒙特梭利教育可谓是历久弥新对世界幼儿教育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教育模式。蒙特梭利透过在 “儿童之家”的观察与发现,提出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观。她说:“在探索儿童心灵世界的这件事上,成人切记不要用自己的角度,或以自我为中心。如果成人以自我为中心,去观察与儿童心灵有关的所有因素,只会增加对儿童的误解。”

     蒙特梭利教育的发展
    1870年8月30日,玛莉亚.蒙特梭利生于意大利的安科纳省。成为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在罗马大学精神病诊所担任助理医师期间,接触到了白痴儿童,通过观察她察觉到:“儿童除了食物之外,还会在屋子里面到处乱抓、乱摸,找寻可让两手操作的东西,以练习他们的抓握能力。”这种认识奠定了她教育理论中,“发展智力需要透过双手操作”的基本理论。
    自1898年以后,蒙特梭利把自己根据塞根的书籍和伊塔的实验所研究出的方法,应用到这些的孩子身上;同时也为她学校的同工和罗马的教师们,预备了一套对低能儿童的“特殊观察法”及教育法。她更针对这些孩子们的问题,研制了各式各样的教育工具,帮助他们“手脑并用”增进智能,她亲自和儿童相处,观察他们,了解他们,并做笔记分析和比较,不断研究出更好的办法。 两年后,儿童们学会了许多她认为不可能的事,他们不但会读会写,而且通过了当时罗马地区为正常儿童们举行的公共考试。
    此后,她决心去研究正常儿童。因为,她觉得,人类未来的幸福,世界和平的希望,是寄望在大多数的正常儿童身上,于是她毅然地接受了新的挑战。她发现:她对低能儿所使用的方法,既然能使较低的心智状态成长,它背后的“教育原理”必定也能更广泛地运用在正常儿童的身上,会使较高的心智状态达到更高的境界。因为正常的儿童如果能够正常发展,那些低能的心智状态就绝不可能与他们相同。1907年1月6日,在罗马优良建筑公会的支持下,第一所“儿童之家”在罗马的贫民窟桑罗伦多区正式开幕,三个月后第二所蒙特梭利“儿童之家”相继设立。“儿童之家”是能供给孩子发展机会的“环境”,它不仅具有家的内涵,“如成员的彼此关爱、辅助,环境中的一切设备也都符合儿童的需要和尺寸”;更是幼儿受教育的场所。“家”里的大人们必须经常致力于“学校”环境的改造,使它们适合于儿童的各项发展。
    就在这里,蒙特梭利研制了能够促进心智发展的种种教具,来提升人类的智慧,发掘无穷的潜能;也在这里的观察中体会出教师应该扮演的角色,产生了举世闻名的蒙特梭利教学法。
    在“儿童之家”里,蒙特梭利应用在小孩身上的方法,得到了惊人的成果;加上欧洲各报章、杂志、书籍对儿童之家生动的报道与描绘,使来自各国的参观者络绎不绝,乐口称道,誉为奇迹。于是伦敦、瑞士、荷兰等欧洲国家,纷纷仿效设立,并邀请蒙台梭利前往开设师资训练课程。1912年蒙特梭利前往美国,她的教育法在旧金山博览会中的展示得到了大会唯一的两面金牌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蒙特梭利虽被迫离开她的祖国到了印度,但她的“儿童之家”和师资训练单位,在战后却迅速传遍了世界各地。
 
    蒙特梭利教育的优势 
    蒙特梭利教育法是以科学的方法为根本的教育 ,是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及潜能开发的优秀教育模式,主要特点如下:
    儿童为中心,反对以成人为本位的教学观点,视儿童有别于成人的独立个体。
    “不教的教育” ,蒙特梭利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教学,主张由日常生活训练着手 ,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育,让儿童自发的主动学习,自己建构完善的人格。
    把握儿童的敏感期 ,0- 6 岁的幼儿在特定的时期会出现特定的喜好倾向,若顺着敏感期学习该特性即可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 
    教师扮演导师的角色 ,一般称蒙氏教师为启导员,他必须对孩子的心灵世界有深刻的认识 与了解,对于孩子发展状况了如指掌;才能提供孩子适时、适性地协助与指导。
    完全人格的培养,蒙氏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协助孩子正常化。透过环境的设计、教具的操作,,使孩子一步步建构完善的人格。
    尊重孩子的成长步调,蒙氏教育要求教师根据儿童发展的进程,对不同特点的儿童进行因材施教,不搞"一刀切"式的教育。
    混龄教育,让不同年龄的孩子在一起,可使较小的孩子有不同年龄层的模仿对象,而较大的孩子则可以从帮助年幼的儿童中增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丰富的教材与教具,蒙台梭利教具非常丰富,但这些教具并非是教师用来教学的工具,而是孩子工作的材料。孩子透过这些工作,从自我重复操作练习中,建构完善的人格。
    屏除单一奖惩制度,蒙氏教学尊重儿童,培养孩子正在萌芽的尊严感。 
    爆发式的教学成果,蒙氏教育尊重孩子内在需求,让孩子适时、适性的成长,短期内不易察觉成果,但却会在某一时间以爆发的形式,彰显出孩子内在的心智发展水平 。 

    蒙特梭利教育理念可概括如下:
    使人成为人,蒙台梭利教育是使人成为人。第一个人是刚刚出生的生物性的人;第二个人是为人,为人就是受过教育,具备了教养、具备了人格的人。这就是蒙台梭利教育的意义,也就是人格形成才能成为真正的人。
    自发性的智能,人之所以有学习的欲望,就是受到与生俱来的智能所驱使,也就是孩子内在有一种执著追求知识和求发展的冲动。那是内部发生的原动力,透过人格的选择及行动而表现出来。如孩子热衷做某一件事时,大多会不知不觉地进行 “分析、比一比、合起来、集在一起”的工作。如果这种内在冲动不通过教育去启动他,将会使幼儿本身存在着的巨大能量迟滞、消磨。
    人的创造性,人类在未成熟的状态出生,其后要靠以后的努力去创造自己的工作,因此人类不只是有创造性,还在不断发挥创造性。其实,这可以说是人类的一种自然性,对人类而言,创造是自然而生的。蒙台梭利认为手的活动及语言在不断地保持调和,最后才能培养出孩子自己的人格,而人格在成长过程中发挥各种创造能力。
    协助孩子自我发展,成人给儿童的教育是协助儿童自我发展,是给他出一己之力。传统的教育则是成人在那里不断地教导儿童怎样怎样去做,儿童就遵命式地去服从。那么,蒙台梭利教育就是让儿童发挥他自身的生命潜能,通过自身的实际的这种活动来发展自己各个方面,包括人格的养成,这是教育的真谛。
    有准备的环境,蒙台梭利认为环境是有生命的,是成人对儿童的使命清楚了解所准备的,这个环境包含儿童成长所需的一切事物的积极意义,同时也要将所有不利于儿童成长的事物加以排除。
    给孩子自由,要给孩子自由,促进他们自发性地表现自己,然后加以观察。这里所谓的给孩子自由,并不是放纵的意思,简单地说自由的意义就是活动,让孩子自由选择对象、自由注意工作做到何种程度等。成人应观察那些活动,辨别幼儿哪些行为应该禁止,如任性、无理、暴力、不守秩序及妨碍团体的活动等都要严格地禁止,逐渐加以根绝。
     因此可以看出,蒙台梭利教育法是科学的,是有别于传统的幼儿教育的新的教育。

    创建有中国特色的蒙特梭利教育
    众所周知,任何一种教育思想都不是僵化的。对于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融合方式。我国的教育界再学习、运用的过程中就是要解决蒙特梭利教育的本土化问题,即创建有中国特色的蒙特梭利教育。在创建的过程中应该遵循几个原则:发展性原则、生活性原则、时代性原则、活动性原则、整合性原则。认真分析本国、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把蒙特梭利教育与“本土化”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展开。如具有民间特色的体育活动、中国的传统节日、我国各个民族的风土人情、习俗、礼仪、民族服饰、音乐等。通过不断的研究吸取蒙台梭利教育的精华,创造性的运用,避免在运用过程中产生盲目崇拜的倾向,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为目的、为宗旨,提高幼儿的整体素质。不能把蒙特梭利教育作为一成不变的真理,应根据本国、本地区、本园所的实际一步一步融入蒙台梭利教育,从而开拓、创新、发展中国化的蒙氏教育。
 
    将蒙特梭利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中
    蒙特梭利教育不是蒙台梭利教具,不是只有在操作和使用蒙特梭利教具的时候才叫蒙特梭利教育,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渗透蒙特梭利教育的理念。在各个环节中运用分享、等待、平和等心情去面对每一件事,每一个人。如:晨间活动时,可以引导来的早的幼儿照顾植物、喂养小动物、与教师一起整理环境,将幼儿在日常生活区的各种动作练习整合起来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区域活动时,对真实生活情景的模仿再现,会使幼儿更加专注的投入其中;户外活动时,充分发挥大带小的混龄优势,让小孩子在观察大孩子的活动中得到发展;教育活动时,大孩子的积极探讨丰富小孩子的感官经验;过渡环节时,小孩子的动作不协调规范了大孩子的各种行为……
    蒙特梭利教育至今已有100多年了,仍在世界各地广泛流传,这足以说明蒙特梭利教育的成功。任何一种教育思想、理念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它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我们不是传道士,我们应该在借鉴的基础上学习,研究适合我们孩子发展特点的模式;再则,可用批判的目光,是为了利用它为目的,让它为我所用,利用它可以利用的一切为我们服务。在利用研究的同时,将蒙特梭利更加完善,使自己得到更多,要学会融会贯通,博采众长,要用“以它为主,它为我用;以它为主,它我结合”的思想,从多角度、从客观的角度来审视,站在一个新的高度以创造适合自己的模式。
    作为一个新世纪的教师,创造一个适合自己孩子发展的、富予个性化的教育模式应该是我们追求,只要有创造,社会才会更丰富,才会更精彩。我们是幸运的,有如像皮亚杰等巨人为我们指引了前进的方向,我们应该做站在巨人肩上的人,将他们的理论有所推进。今天我们学习、研究蒙特梭利,让他做我们冲刺的起点,走出自己的路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